不會定位的破店
開啟了我的定位之路。
話說踏入這一行的某一天
一個車主進到店裡詢問輪胎價格,報價後立刻臉色大變的直喊怎麼這麼貴
那給你換有送定位嗎??沒有,我們沒有做定位,車主聽完之後臉色不只是大便而已
根本就是挫青屎狀態了,你們這是什麼店,輪胎賣這麼貴還沒有送定位
那我輪胎給你換了之後不就很快報銷,於是轉身就走。
不會定位的破店
我的頭殼在那瞬間蹦出這個無人可及的稱號,我是不會定位的破店。
總不能老是這樣被打槍吧
我自認換胎補胎功夫還算不錯捏,怎能因為不會定位就被打入十八層地獄呢
於是我開始想辦法突破這個難關,那時候孤狗雖然還不是大神,不過已經有神可以拜了
查遍WHEEL ALIGNMENT這個關鍵字,就這樣土砲弄出一塊窮人Camber錶。
偶爾也會用這招。
雖然後來買了偏滑板
也就是俗稱的Toe-in板,不過事實上偏滑板並非只是反應出Toe這個角度而已
而是會受到Camber等其它角度的影響,而顯示出一個綜合作用之後的結果來
這也是很多人買了定位機之後,經常困擾於電腦數據跟偏滑板顯示出來的結果不相同
而百思不得其解的主要原因,事實上Toe的測量並不困難,跟Camber同樣的道理
只要量出前後端的距離差即可。
目前我國的驗車項目當中
依然是以偏滑板來做為定位角度標準依據,雖然這是不符時宜的落後規範
不過在難如登天的重新規範之前,依然有其實質上的幫助就是。
所謂的定位角度
就是以水平線與垂直線為基礎這樣簡單的道理而已,掌握了這個重點之後
其實基礎定位並沒有那樣困難,對吧。
然後
就可以開始舉一反三的發揮你的創意。
得到的角度精準度
並不會亞於定位機多少,其實機械物理是比電腦更可靠的東西。
只是在市場需求
以及效率.便利性的要求之下,定位機儼然成為輪胎行不可或缺的基本配備之一。
噴了我八萬塊的血汗錢
入手了此生第一台二手定位機,終於擺脫了沒有定位機的惡名
即便傳統定位與使用定位機調整,兩者創造出來的結果其實是差不多的
但是不管你功夫如何了得,也絕對敵不了廠商以及消費者的泱泱之口。
晉級定位機的領域之後
首先衝擊我的並非電腦也會選土豆這樣的不可思議,而是早期的夾具真它老二的難夾。
於是
土砲修改是必要的。
然不管如何
傳統夾具脫離不了必須接觸輪框這件事情,有接觸就會有損傷的可能性存在
為了克服這個問題,我設計了很多方法來避免夾具損傷輪框,不過因為當年資金有限
所以那些設計只能一直冰封在我的電腦裡。
雖然暫時克服不了夾具問題
但是這台老獵人當時教會了我一件事情,那就是所謂的鋼圈補償
這個概念顯然在十幾二十幾年前就已經被美國大老鷹給領悟出來了。
鋼圈補償的目的
就是用來消除夾具以及輪框變形等因素造成的測量誤差問題
以取得更貼近正確角度的測量結果。
很多人誤以為底盤幾何角度取決於輪框
事實上車輪只是反應出結果,並非是定位角度的始做傭者,真正決定角度值的
是垂直於旋轉中心線的那個面,基本上那個面被廣義的定義在hub上
而其發源地應該是在仰角上,所以很多誤以為車輪拆裝之後定位就會跑掉的觀念
事實上是杞人憂天的一件事情,車輪無法改變定位角度,只能反應出結果
且車輪可能會造成定位角度測量結果的誤差或者錯誤,因此聰明的工程師
便發明了鋼圈補償這個神技,來取得更可靠的定位角度測量值。
原理說破之後其實很簡單
就是當車輪依靠著一個平面旋轉時,其上下端應該維持在相同的角度或距離上
如果車輪旋轉了180度,原本的上下端角度卻差了2度,那就表示夾具或者車輪
相對於平面歪斜了1度,這時候透過電腦計算補償之後,就會自動顯示平面正確的角度值。
不過
雖然鋼圈補償可以有效的解決夾具以及輪框變形造成的測量誤差問題
但是撐車進行補償以及落地後重新釋放底盤各個關節,使其恢復自然狀態的動作
實在過於曠日廢時,因此後續這種更為快速且誤差較小的三爪夾具便活耀於市場當中
成為主流設計,雖然仍然保留了鋼圈補償的功能,但由於號稱不會有夾具誤差問題
所以大家都習慣跳過補償程序,雖然事實上其誤差依然一直存在,但在商業包裝之下
也就這樣相安無事了大半輩子,許多人對這樣的測量精準度依然深信不疑
你說準就準吧,其實一般定位角度並不需要絕對的精準,只是大家都愛給自己一個美夢
並且不願意從那美夢中醒來而已。
市場總是需要新的噱頭來刺激買氣
3D定位機就以突破性的技術,讓市場驚為天人的一窩蜂搶進。
有別於傳統定位機
將測量原件夾在車輪上取得角度的設計,3D定位採用照相技術,將圖像轉換為角度
因此車輪上不再有重要且脆弱的感應器,取而代之的是不怕摔的反射板。
簡單來說
所謂的3D就是利用反射板上的圓點,隨著車輪旋轉畫出一個一個又一個大圓圈
這些圓圈從鏡頭看過去會變成一條線,利用這些線就可以測量出角度來了
正所謂點而線而面如是也,所以3D定位機基本上一定要透過車輪轉動來取得測量條件
有些設計允許跳過這個動作,但是只能取得一個大概的角度值,較不能作為可靠的參考
隨著電腦運算技術的進步,你並不需要讓車輪真正的旋轉360度或是180度
針對不同的設計需求,只要讓車輪轉動30到60度,電腦便可自動模擬計算出誤差值來。
鋼圈補償
可謂目前解決夾具以及車輪變形誤差的最佳辦法
但夾具接觸輪框的問題依然存在。
夾具的存在
除了可能造成輪框漆面的損壞。
在一些情況之下
也有可能在調整的過程當中因為震動而掉落。
或是局限於夾具尺寸
導致有些較大尺寸的輪框無法夾持等問題。
隨著市場需求的演變
輪框除了其本身的功能之外,已經衍伸出了更多的價值層面來,例如美觀。
因此
這幾年各大設備廠,無不著墨於所謂免撬棒的無傷拆裝設計上。
一些名貴
或是經典,或是限量,或是絕版的輪框。
在躲過拆裝過程的損傷之後。
往往功虧一簣於定位的夾具上。
近期流行的亮色烤漆
因為烤漆品質與硬度遠不及原廠那般理想,更容易在定位時造成剝落的問題。
有些造型上的設計
更讓夾具無法有效的予以固定,導致補償的過程當中就GG收場。
最早想出辦法
克服這個問題的應該就是青蛙了。
青蛙在其原廠輪框中心孔上
做了特殊的設計,以便用專用夾具來做為固定,解決了輪框尺寸以及夾傷的問題。
於是我開始了土砲活體實驗
嘗試用車輪螺絲孔來做為固定位置。
經過反覆比對測試之後
得到了可行的答案,不過礙於經費以及忙於工作等問題,因此並沒有完成開發的動作
當時市場上也尚無廠商推出這樣的固定設計,畢竟市場對於夾具的主要需求還是在於速度。
好不容易存夠了經費
終於做出了第一套正式版,但缺點就是對孔以及安裝很費時。
雖然
我自己有足夠的自信以及實驗結果,能夠證明這樣的固定方式所測量出來的數據絕對可靠
但畢竟依然很難因此說服市場,你也知道人們對於自己不懂的事情總是心存懷疑
所以在一次難得的機會當中,我去了一趟德國。
抱著朝聖的心情
來看看工業巨國發明了哪些新花招。
死變態不是叫假的。
遠在好幾年前
這些歐洲變態狂就已經在搞無接觸技術了。
飛了十幾個小時
再到展場走到腿快斷了之後,終於看到此行最大的收穫。
這種固定方式絕對是可行的
不過磁鐵固定方式遇到非鐵金屬的螺絲螺帽就英雄無用武之地了
顯然市場還是極為重視所謂的方便快速。
這邊說明一下
事實上利用車輪固定螺絲或螺帽,並無法取得精準的基準點,因為螺柱並非完全垂直於HUB
加上螺牙之間的間隙,螺帽延伸出來之後通常會是斜的。
所以
原本考慮以這樣的方式配合氣泡儀搞一組簡易測量工具的想法就破滅了。
不過就如上面所提
只要有鋼圈補償,不管你怎麼歪,都能得到一個精準的測量結果
這個神技在我去年參觀上海的展覽當中,看到對岸同胞將其發揮到一個極致
就是用單孔固定,將這樣的固定方式所耗費的作業時間更為縮短了一些
後來我自己活體實驗了一下,果然單孔固定跟使用標準夾具測出來的數據依然一模一樣。
不過考量到有些車主很好動
可能會不小心去撞到板子,所以還是以兩孔固定比較強壯一點。
經過幾年的資料收集之後
最新版本定案。
全系列採用7075鋁合金硬陽處理
除了輕量化降低作業疲勞,強度跟耐用度也都兼備。
純自爽字樣。
延長桿
牙距1.25&1.5,從市售內六角小孔到一般60度孔.平面孔.球面孔,以及歐系大孔通吃設計。
採用螺絲固定的歐系車種
其固定方式讓我頭痛了好一陣子,因為在經費的限制之下,難以針對所有型式都開發一組專用
有些車輪在加上墊片之後,更難掌握牙長問題。
後來想出了一個辦法
就是用雙頭牙對拉,搭配延長桿使用,可對應各種外徑與牙距,以及2Xmm左右的墊片。
為了減少工具的使用而增加作業時間
額外製作了一組手轉固定輪。
本體金剛組合。
反射板上的固定桿
在對應上一版的設計使用上並不理想。
於是乾脆砍掉重練。
換上自創的快拆設計。
靈感來自於油壓接頭。
實務操作
四孔底盤。
拆掉鄰近兩顆固定螺帽
為何不是設計成對向固定呢??因為這樣比較帥,再來就是容易快速對正中心。
連接反射板快拆。
測試結果成功。
跟當初購入沙拉霸定位機的初衷一樣
不管什麼車,在我手上都不會有差別待遇。
其實做好這組轉接座之後
我又開始設計一套新玩具,來滿足這些死變態的配重需求。
PS:
我真的是做興趣的。